Loading...

00:00
00:00

慢性胃炎是指發生在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早飽、噯氣、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佔第一位。

慢性胃炎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如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如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近年出現的膽汁反流性胃炎及疣狀胃炎也可列入以上的分類。

慢性淺表性胃炎可以演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於胃癌前疾病,部分伴腸上皮化生。患了慢性胃炎,需要及時就醫,積極治療, 尤其伴有腸上皮化生者,有癌變傾向。

慢性胃炎及其伴發腸上皮化生,屬於中醫「脾胃病」。中醫學根據不同的臨床症狀,有相應的中醫診斷及治療。若患者以胃脘部疼痛為主,屬於 「胃痛」範疇;以上腹飽脹、噯氣為主者,屬於「胃 痞」範疇。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富含特色,慢性胃炎如果治療及時,可以治癒,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有不少可以逆轉,杜絕向癌變方向發展。

中醫學歷來重視脾胃,尊稱脾胃為「後天之本」。中醫治療脾胃疾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從張仲景《傷寒論》的甘溫建中及養陰存津;「後天之本」 奠定者李杲《脾胃論》之溫補升發脾陽;明末清初著名臨床學家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的甘寒養胃;清代傑出溫病學家吳鞠通《溫病條辨》的清熱化濕、甘淡實脾,無不與脾胃論治相關。

通過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的統一,又從中西醫不同的角度配合,治療慢性胃炎,可達到辨病與辨證的統一,使運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辨證施治方法經過許多中醫臨床專家的臨證,已積累豐富的經驗。 

中醫辨證施治,規範的標準分 5 個證型:肝胃不和、脾胃濕熱、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胃絡瘀阻。

肝胃不和證
治以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方以柴胡疏肝散加減。

脾胃濕熱證
治以清熱化濕,和中醒脾,方以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脾胃虛弱證
治以健脾益氣,行氣止痛,方以香附六君子湯及補中益氣湯加減。

胃陰不足證
治以養陰益胃,榮絡止痛,方以沙參麥冬湯合益胃湯加減。

胃絡瘀阻證
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以失笑散加味。 慢性胃炎中醫治療特色。

對於慢性胃炎伴發腸上皮化生者,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適當加入白花蛇舌草等清熱化濕毒中藥。

有言「胃病三分治七分養」,在診治胃炎患者的過程中,患者應該在生活起居及飲食配合,同時服用養胃藥膳,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以下介紹一款飲食療:

參芪猴頭菇雞湯
對象   慢性胃炎脾胃不足或伴腸上皮化生者 
材料   猴頭菌                        100 克              
          小母雞                       1 隻(約 750 克)
          黃芪、黨參、大棗       各 12 克    
          薑片、陳皮、清水       適量
製法
將猴頭菌洗淨去蒂,發脹後將菌內殘水擠壓乾淨,以除苦味,再切成 2 毫米厚片待用。把雞去頭腳,剁方塊,放入瓦煲內,加入薑片、陳皮、清水,上放猴頭菇片和浸軟洗淨的黃芪、黨參、大棗,用武火煮沸後文火慢煲, 直至肉熟爛為止,調味即成。
功用  具有補氣健脾養胃的作用

附:素體熱盛或易上火者,上湯去黨參,加入三七 5 克共煮。 

浸大醫學速遞一

作者:

書籍資料僅供參考。
書籍可於浸大中醫診所免費取閱。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