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00:00
00:00

心臟好像汽車的發動機,不斷的壓縮血液,供應全身。心臟一旦跳動停止,人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心臟跳動得速度不均勻或會暫停不跳、心跳過快、心跳過緩等皆稱為心律不整。可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風濕性心臟病為常見。年輕人發生在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患者中的心律不整也不少見。

臨床門診中,部分患者會告訴你他心臟跳跳停停,同時感覺氣促胸悶,非常驚恐,猶如世界末日來臨。輕者毫無症狀,部分老人心律失常明顯但感覺遲鈍,在體格檢查和門診看醫生時才發現。一般多有不同程度的心慌、心悸或伴胸悶冒冷汗,甚至會有暈眩、昏厥的情形。嚴重時,可引起病人休克、 猝死。大部分情況都並不嚴重。

中醫對心律不整癒合治療早有認識,《素部 ‧ 三部九候論》:「參伍不調者病。」《素問 ‧ 平 人氣象論》:「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張仲景《傷寒論》:「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心律不整的發生,多常由於臟腑功能失調、 氣血虧損及內傷七情、外感六淫、痰濕阻滯、水飲內停、氣滯血瘀等因素引起。

平常心虛膽怯之人,由於突受驚恐,以致心驚神搖,不能自主,漸至稍驚則心悸不已。久病體虛,或失血過多,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等,既可耗傷心血,又能影響脾胃生化之源,漸致氣血兩虧,心失所養而發為心悸。年輕人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患者中多見。

久病虛勞,或遺泄頻繁, 傷及腎陰,或腎水素虧之人,水不濟火,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心悸。大病久病之後,陽氣虛衰,不能溫煦心脈而發心悸。脾腎陽虛,不能蒸發水液,致水液停聚而為飲,飲邪上犯,心陽被抑,引起本病。由於痹証發展,風寒濕邪搏於血脈,內犯於心,以致心脈痹阻,發為心律不整。老人和久病者多見,後者較前者差。

心律不整可分為致命性、潛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種。心律不整常見 5 類脈象:
(1) 促脈:脈搏跳動得很快而且出現不規則的間歇;
(2) 結脈:脈搏跳得很慢而且出現不規則的間歇;
(3) 代脈:脈搏跳動得快慢正常,但會出現歇止不跳的現象;
(4) 數脈或疾脈:脈來急速,一息 6 次以上,一般每分鐘超過 100次;
(5) 遲脈:一息 3 次,每分鐘 40 至 50 次,動力不足、 脈行遲緩。

患者的脈象或兼見結脈(緩慢而有間歇,且無規律)、澀脈(艱澀不暢)、遲數交替脈(時快時慢),還可見某些怪脈如屋漏脈(脈搏極遲慢,濺起無力)、遊蝦脈(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等。

中醫藥治療心律不整有獨到之處,依病因病情加以辨証論治即可獲得良效。尤其是緩慢性心律不整,臨床多採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四物湯,並可加減能活血化瘀的桂枝、肉桂、生薑、丹參、田七粉、川 芎、桃仁、紅花粉等中藥。
 

心律不整常見證型與治法

心氣不足
症狀: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自汗,胸悶, 舌質淡紅有齒痕,苔薄,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氣
方藥:炙甘草湯或養生湯

心血不足
症狀:心悸怔忡,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健忘,面色無華,唇舌色淡,舌質淡,苔白潤,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補益心血,養心安神
方藥:歸脾湯或聖愈湯

氣滯血瘀
症狀:胸悶,時有心痛,心悸不安,痛有定處,面色晦暗,唇色指甲青紫,舌質暗紫或瘀斑,脈弦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方藥:血府逐瘀湯或補陽還五湯

心腎陽虛
症狀:頭暈眼花,心悸,氣短,胸悶,倦怠無力,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畏寒,尿少,肢腫,舌質淡胖,脈沉遲。
治法:溫補心腎,通陽定悸
方藥:右歸丸或桂附八味丸

心神不寧
症狀:心悸心慌,易驚易恐,坐臥不安,惡聞聲響,失眠多夢, 舌色正常,脈細數或弦細。
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方藥:安神定志丸 

提防藥物相互作用
患有器質性心臟病老年患者尤其應仔細把服藥史告訴醫師,讓醫師在中藥的配伍上特別注意,避免中、西藥出現相互作用。病人如有服用薄血藥等抗凝劑,便要減少活血化瘀類中藥的分量,或甚至完全不用這類藥。 

浸大醫學速遞一

作者:

書籍資料僅供參考。
書籍可於浸大中醫診所免費取閱。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