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00:00
00:00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轉變,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面對污染日益嚴重的空氣、水、土等環境,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激 烈的競爭,癌症成為除心腦血管疾病之外的第一殺手,人們往往「談癌色變」。

癌症真的那麼可怕嗎?其實不盡然。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三分之一的癌症案例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控制,三分之一可以舒緩痛苦,改善生活質素,即是說癌症可防可控。同時癌症的發展是多因素、 多步驟、多環節的緩慢過程,因此為人們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提供了足夠的時間機會。

中醫理論認為癌症是由於人體正氣虧虛基礎上,各種體內外致病邪氣(包括各種致癌因素)侵佔身體而導致癌症的發生。癌毒一旦產生,正氣與癌毒力量的對比決定癌症的預後轉歸。當正氣戰勝癌毒, 疾病痊癒,正氣與癌毒力量均衡,癌毒處於休眠狀態,人體便能帶瘤生存。當正氣不能戰勝癌毒邪氣,癌症惡化加重。癌症從早期發展到晚期,正氣逐漸由強轉弱,癌毒邪氣則由弱轉強。病向淺中醫,早期易治,晚期難治,預防勝於治療。

中醫如何預防癌症呢?早在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已經提出「治未病」思想,對癌症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素問 ‧ 四氣調神論》 中明確記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 問 ‧ 八正神明論篇》所謂:「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治療未病思想在癌症防治中的應用可以擴展到以下幾方面:

1) 未病先防,就是在癌症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 具體措施:

1. 儘量避免或減少接觸各種致癌因子或促癌因子等致病因素,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可以大大減少患癌機會,例如:

• 戒除煙酒以及避免致癌因子的侵入:黃曲霉素、幽門螺杆菌、病 毒(如 EB、HIV)感染等;避免吸入有害氣體,如空氣中的石棉、 鎳、氡氣、放射線等。
• 均衡飲食:清淡、低鹽低脂、多纖維、少煎炸等膳食。
• 疫苗注射:乙肝疫苗、人類乳頭狀瘤疫苗等。如果體內已經存在致病因素,但未導致癌症,便需要採取去除致癌因素的措施,比如控制 EB 病毒、乙肝病毒、人類乳頭狀病毒等。
• 其它:控制體重、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運動等。

2. 積極干預阻斷癌前病變。癌前病變本身不是癌症,而是有發展成癌症潛力的病變,例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家族性多發性結腸腺瘤樣瘜肉、乙肝肝硬化等。中醫藥辨證論治加辨病治療, 可以逆轉部份癌前病變。

2) 已病防變:當癌症已經發生,切忌諱疾忌醫,需要早發現、早診斷、 早治療,預防癌症進一步惡化發展。

3) 癌症治療後康復調養:癌症治療後需要預防復發轉移及減輕治療後的後遺症火毒副反應。

浸大醫學速遞一

作者:

書籍資料僅供參考。
書籍可於浸大中醫診所免費取閱。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