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起長短腳的原因很多,如脊柱側彎、股骨頭骨枯、盆骨錯位等
其中因盆骨錯位引起的長短腳在香港較多見,而一般人多認為是正常現象,因許多醫生對此病也不是很熟悉,致使一些病人長期被病痛所困擾,得不到正確的診治。
就長短腳而言,初期可能不會引起甚麼症狀。隨着時間的推移, 會出現腰痛、行路時腰臀部酸困、麻痺等症狀。臨床中,我們見到有些病人腰痛很多年,反覆治療不癒,其主要原因是診斷不清,沒有治對路所致。
骶髂關節是構成盆骨的一對微動關節,它參與盆骨的構成,並有 承托上半身重量的作用,此關節錯位,即是我們常說的盆骨錯位。盆骨錯位可導致一側下肢向上或向下移位,形成俗稱的長短腳,引起身體兩側腰腿部肌力不平衡,進而引起局部肌肉疲勞而見的腰臀部酸困 疼痛、麻痺等症。骨盆錯位還可引起盆腔臟器的功能紊亂,如尿頻、 痛經、腹脹、便秘等症;因長時間雙下肢不等長,又可使雙下肢關節受力不平衡,進而引起關節、肌肉、筋膜、骨骼的勞損性疼痛,常見有久治不癒的足部痹痛、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的痹痛彈響、坐骨 神經痛、下肢靜脈曲張等等。
此病常見於女士生過孩子後,因維持盆骨的韌帶鬆弛,加之長時間站立或負重行走,導致骶髂關節移位;另外,不小心跌倒時,一側臀部着地,也可致骶髂關節移位。我們的研究指出,約 90% 的人踝 關節扭傷(俗稱「拗柴」)時,同時伴發骨盆錯位,此種情況在香港最多見。
那麼,盆骨錯位怎樣診斷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看看自己是否有長短腳!換句話講,如果你有長短腳,就提示你的盆骨可能有錯位。 只要診斷清楚,治療就不是很難,用中醫推拿手法將錯位的關節復位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