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是人體脊柱的一部分。正常脊柱共有26塊椎骨,包括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以及骶椎和尾椎。幼年時期,骶椎有5塊,尾椎有4塊,在成長過程逐融合成為一塊。頸椎英文為「Cervical Vertebrae」,後文將以C1,C2代替第一頸椎、第二頸椎,並以此類推。
C1又名「寰椎」,寰椎英文名為「Atlas」,取自希臘神話中背負着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Atlas),形象地描述了寰椎「背負」着頭骨。C1上連頭骨,下連C2;C1與其他椎骨不同,它沒有椎體,呈環狀,與C2結合一起構成連接頭骨與脊椎的關節,稱為「寰樞關節」。因此C1,C2之間沒有椎間盤,而其餘的椎骨與椎骨之間都有椎間盤存在。
而C2又名「樞椎」,樞椎英文名為「Axis」,有「樞軸」「樞紐」之意。C2的椎體上有一「指狀」突起的骨頭,名為「齒突」,它穿過C1的椎孔,與其形成一個可以旋轉的關節,而頭部的旋轉能力大部分源於此。此外,頸椎比起胸椎和腰椎來說,活動能力與範圍都比較強,這也是頸椎容易勞損、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C7,又名「隆椎」,由於它的棘突長而呈水平位,較其他頸椎要突出,易於摸到而得名,是一個重要且常用於定位的骨性標誌。中醫所說的「大椎」指的是隆椎,同時也指「大椎穴」。而大椎穴則位於C7棘突下的凹陷處。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督脈的交匯處,是臨床常用且十分重要的穴位。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