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屬於現代醫學病名。從傳統中醫角度來看,頸椎病屬於「痺證」「萎證」「項強」「眩暈」等範疇。所謂「痺證」,簡單來說即是痛症,是以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所謂「萎證」,簡單來說即是以肌肉無力、萎縮為主要症狀的疾病。所謂「項強」即是以項部肌肉緊繃僵硬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所謂「眩暈」即是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常常以症狀來命名疾病,從頸椎病於中醫的範疇分類來看可知其症狀的繁多和複雜。因此,中醫骨傷科是以現代醫學理論來命名、定義、診斷頸椎病的,而在頸椎病的病機分析和治療方面才會選擇中醫辨證方法和傳統中醫治療方法。中醫認為頸椎病病因主要是外感風寒濕邪、慢性勞損、外傷、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等。
中醫根據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將頸椎病分為5個證型:
風寒濕證
症狀:常見頸項肌肉僵硬、緊繃,活動不利,頸肩背部定點疼痛、麻痺,以痛為主。由於寒的性質是「凝滯」的,「收引」「收縮」的,因此疼痛點較為固定,疼痛也較為明顯。
頭痛而有沉重感。由於濕的性質是「黏滯」「重著」的,因此頭痛會伴有沉重的感覺,而且難以去除。惡風寒。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或弦緊均為風寒濕證常見舌脈表現。
治療:宜祛風散寒,化濕通絡
常用方藥: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獨活、藁本、防風、川芎、蔓荊子、甘草等。
痰濕阻絡證
症 狀:常見頭暈目眩,頭重如裹,頸肩疼痛不明顯,四肢麻木不仁。由於痰是人體水液代謝失常而生的病理產物,與濕同出一源,濕聚可成痰,痰濕阻礙經絡,清陽不能上升頭竅,則會頭暈目眩。頭重如裹的意思就是頭上好像包裹了重物一般,是因為痰濕的性質是「重著」的。痰濕阻礙經絡氣血的運行,使氣血不能到達四肢,則會出現麻木不仁。痰濕若阻礙中焦,影響脾胃,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則會出現納呆,所謂「納呆」即納食、進食、胃口不佳。舌暗紅,苔厚膩,脈弦滑均為痰濕阻絡常見舌脈表現。
治療:宜化痰利濕,通絡止痛
常用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半夏、天麻、白朮、橘紅、茯苓、蔓荊子、甘草、生薑、大棗等。
氣滯血瘀證
症狀:頸肩部、上背部、上肢刺痛,疼痛固定,伴有肢體麻木。氣滯即「氣」的運行受阻礙,而「氣為血之帥」,血液的流動是依賴「氣」來推動的,氣滯則往往會導致「血瘀」。氣血瘀滯不通,不通則痛,因此氣血於何處瘀滯,則何處出現疼痛,而且疼痛固定,疼痛較為劇烈,疼痛的表現為刺痛、銳痛。舌暗,苔薄,脈弦均為氣滯血瘀常見舌脈表現。
治療:宜活血通絡
常用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白芍、地黃等。
氣血虧虛證
症狀:常見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氣血是全身都需要的養分,氣血不足,若不能濡養頭面諸竅,則會頭暈目眩,面色蒼白。這裏的「頭暈目眩」和痰濕阻絡導致的頭暈目眩的機理是不同的,一個是因為氣血不足,另一個則是因為阻滯而導致清陽不升,局部的養分不足。氣血不足則心肺功能失常,出現心悸氣短、倦怠乏力。氣血不足,若不能濡養四肢,則會出現四肢麻木、無力。舌淡,苔薄,脈細弱均為氣血虧虛常見舌脈表現。
治療:宜補氣養血活血
常用方藥:八珍湯加減:黨參、茯苓、白朮、甘草、當歸、川芎、白芍、地黃等。
肝腎不足證
症狀:常見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心悸心煩。肝腎不足多指肝腎陰液虧虛,不能上養頭面諸竅,則會出現眩暈頭痛,而腎開竅於耳,因此又致耳鳴耳聾。
肝腎陰液不足易導致虛火,虛火上擾心神則會失眠多夢,心悸心煩。舌質紅少津,苔薄,脈弦均為肝腎不足常見舌脈表現。
治療:宜滋養肝腎
常用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地黃、牡丹皮、澤瀉、山茱萸、茯苓、山藥等。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