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不過氣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素問.痛論》中指出:「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可見,不良的情緒首先損傷的是人體的氣。若內在的氣機紊亂,升降失常,不能及時疏導,給與適當的調理,必定會對臟腑功能造成傷害,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七情」是如何影響五臟功能的?
中醫認為,精神能反映物質形體的活動,但也可反作用於形體。情志過激或長期不良的精神情緒會損傷相應的五臟功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幾種情志相互摻雜,共同影響臟腑,只是主次不同而已。
春秋戰國時,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出逃吳國。一路上悲哀父母慘遭殺害而冤死,憤怒昏君殘酷無道,又懼怕過昭關時被擒,悲、憂、怒、恐等不良情緒交加,一夜之間鬚髮皆白。這就是京劇《文昭關》中伍子胥「一夜鬚白」的情節。雖然有些誇張,但充分說明過激的情志變化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前蘇聯有一項調查,在二戰衛國戰爭時期,40%的婦女出現閉經。這種情況雖然與當時生活環境和醫療條件相當困難有關,但更重要的應該是由長期憤怒、恐懼、憂傷和鬱結的精神狀態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