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又稱急性滲出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中醫稱為急耳痺、耳脹、耳脹痛,是指各種原因引起咽鼓管堵塞,導致中耳黏膜充血、滲出、積液的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多繼發於感冒、鼻炎、鼻竇炎、小兒腺樣體肥大等疾病。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則可轉化為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從而導致病變遷延不癒,聽力逐漸下降等。
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病急,自覺患耳悶脹堵塞感,嚴重時或有輕微脹痛,聽力減退,自聲增強(聽外界的聲音減小,但聽自己的講話聲卻大於平時,好似有回音),少數伴有耳鳴、鼻塞、鼻涕黏稠、頭痛頭昏等。檢查可見鼓膜充血、內陷,或有鼓室積液;聽力檢查多表現為低頻區聽力下降等。
中醫認為,本病發生主要與體內素有肝膽蘊熱,複受風濕熱邪侵襲,內外合邪,壅滯耳脈,氣機不暢所致。治療依據病因病邪、病情早晚及輕重程度不同,結合證候表現,一般採用疏風散邪,利濕清熱,行氣通竅之法,絕大多數可以治癒。
常用治療方法如下:
發病早期
症狀:
耳內悶脹,如物堵塞,或有脹痛,聽力減退,自聽增強,耳鳴如風,檢查見耳膜淡紅內陷,或有鼻塞,流鼻涕黃稠,頭昏頭痛,舌尖紅,苔薄黃,脈實有力者,多屬風熱侵襲,壅痺耳脈。
治療:
宜疏風清熱,宣肺通竅
方藥:
可用桑菊飲合蒼耳子散加減
常用藥物:
如桑葉、菊花、連翹、杏仁、薄荷、白芷、辛夷、蒼耳子、蔓荊子、黃芩等
發病中期
症狀:
耳內悶堵不適,聽力下降,檢查鼓膜淡紅或淡藍,或呈毛玻璃狀,中耳積液,口苦咽乾,大便不爽、小便黃濁,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者,多屬肝膽濕熱,壅滯耳竅。
治療:
宜清瀉肝膽,利濕通竅
方藥:
可用龍膽瀉肝湯合通氣散加減
常用藥物:
如龍膽草、梔子、黃芩、車前草、通草、柴胡、川芎、香附、甘草等。若中耳積液者,可合用四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加減
發病後期
症狀:
耳內悶脹不爽,或有刺痛,聽力減退,耳鳴如風如潮,檢查見鼓膜暗紅乏澤,舌暗苔白,脈沉有力者,多屬濕阻耳竅,氣血瘀滯。
治療:
宜化濕導滯,行氣活血
方藥:
可用五苓散合通氣散加減
常用藥物:
如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柴胡、川芎、香附、石菖蒲、絲瓜絡等
在養護方面,要注意適當休息,飲食清淡而富有營養,忌食辛辣煎炸;保持鼻腔通暢,及時清除鼻腔分泌物;鼻塞時可塗用薄荷膏;耳內悶脹不適者,可用食指按壓耳門,隨按隨放,以減輕悶脹堵塞感;發病期間可用薄荷6克、菊花10克、梔子6克,開水浸泡代茶飲用。
在預防方面,重點是預防感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根治鼻炎、鼻竇炎、鼻咽炎,小兒腺樣體肥大等疾病;對於感冒後鼻塞嚴重,或素有鼻塞者,擤鼻涕時不可過於用力,以免鼻涕逆入咽鼓管而引發中耳炎。
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發病後,及時正確的治療是治癒的關鍵。如治療不及時,則容易轉發為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致使病變遷延難癒,聽力下降等,不可忽視。此外,非化膿性中耳炎亦是鼻咽癌的早期證候表現之一,因此,病情複雜者,應尋求專科醫生加以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