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00:00
00:00

急性鼻竇炎,中醫稱為急鼻淵,是發生於鼻竇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患,以發病急,鼻塞,流膿性鼻涕,頭痛,發熱等為主要表現,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少年為多,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應加以重視。中醫藥在防治急性鼻竇炎方面,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效果,此介紹如下。

病因與症狀

對於急性鼻竇炎的發病與症狀,中醫學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所論述。如《黃帝內經.素問》中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中醫認為,急性鼻竇炎多由起居不慎,過度疲勞,致使風寒、風熱邪毒侵犯人體,循經犯肺,上蒸鼻竇;或嗜食辛辣炙煿或肥甘厚味,致火熱內生,或邪熱內犯膽經,循經上犯鼻竇而病。其它如拔牙、急慢性鼻炎、鼻腔手術等往往可誘發病邪侵犯鼻竇而導致急性鼻竇炎的發病。
 
急性鼻竇炎發病後,主要表現為:

  1. 鼻塞:單側或兩側持續性鼻塞,嚴重者可有嗅覺減退。
  2. 鼻涕黃稠量多(濁涕下不止):即流膿性鼻涕,量多黏稠,難以擤盡,若鼻涕流向咽部,可引起咽部不適,咳嗽,噁心等。
  3. 頭痛:疼痛部位相對固定,一般位於頭頂、前額、鼻根、面頰或枕部。
  4. 全身症狀:可有發熱、惡寒、全身困倦、口乾、便秘等,小兒患者症狀較成年人嚴重,可見高熱,嘔吐、腹瀉、咳嗽等症。X光拍片可見鼻竇黏膜水腫,或積有膿涕等。

中醫治療

肺經風熱證
症狀:
本證主要見於急性鼻竇炎的初期。主要表現為發病急,鼻塞,鼻涕黃,量較少;頭痛、發熱、輕微惡寒、咳嗽等,檢查多見鼻黏膜紅腫,鼻腔積有黃稠鼻涕,額面相應鼻竇部位有壓痛等;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療:
宜疏風清熱,宣肺通竅
方藥:
可用銀翹散合蒼耳散加減
常用藥物:
如金銀花、連翹、菊花、蔓荊子、竹葉、薄荷、白芷、辛夷、炒蒼耳子等
 
脾胃積熱證
症狀:
本證多見於急性鼻竇炎的中後期,主要表現為鼻涕黃濁量多,鼻塞較甚,嗅覺減退,前額頭痛明顯;發熱、口渴、口臭、小便短赤、大便乾結;檢查多見鼻黏膜鮮紅,鼻道膿涕較多;舌質紅,苔黃,脈數有力等。
治療:
宜清泄脾胃,解毒除涕
方藥:
可用清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物:
如生石膏、升麻、黃連、生地、丹皮、大黃、黃芩、白芷、薄荷、甘草等
 
肝膽濕熱證
症狀:
本證多見於急性鼻竇炎的中後期。主要表現為鼻涕黃綠,黏稠量多,涕味腥臭,鼻塞較甚,嗅覺減退,頭痛明顯;或有發熱、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耳鳴,小便黃赤;檢查多見鼻黏膜紅赤,鼻甲腫脹,鼻道膿涕較多,病變竇竅相應頭面壓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等。
治療:
宜清瀉肝膽,燥濕排膿
方藥:
可用龍膽瀉肝湯合奇授藿香丸加減
常用藥物:
如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車前草、丹皮、藿香、薄荷、菊花、甘草等

預後與調護

急性鼻竇炎若能及時正確治療,大多可獲痊癒。但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可引發中耳炎、咽喉炎、氣管炎等,嚴重者尚可引發顱腦感染,導致嚴重後果,或引發眼內感染,導致視力下降等。若失於治療尚可轉變為慢性鼻竇炎,致使病變經久不癒;若膿涕流入咽部,可致咳嗽等。因此,一旦發生急性鼻竇炎,應儘早積極治療,防止併發病的發生。嬰幼兒患病,病情往往較成年人嚴重,而且更易發生嚴重併發症,更應引起重視。
 
在調養護理方面,一旦發生急性鼻竇炎後,應注意休息,防止受冷,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忌食辛辣煎炸油膩食品、禁煙酒;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鼻涕黃量多者,可適當飲用菊花薄荷茶(菊花15克、薄荷3克、茉莉花1克。用開水泡茶飲),以利膿涕排出;鼻塞嚴重時,亦可用薄荷煎水熏鼻,以改善鼻腔通氣,切忌用力擤鼻,以防膿涕走竄,變生它病。

浸大醫學速遞三

作者:

中醫理論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人隨著四季環境變化,便有機會感染各種病症,治療方法亦隨季節各有不同。

本書記載多位中醫的研究,讓讀者因應四季環境變化,對病症及早防治。

了解更多